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2013展覽評論期末佳作分享。



一儒的作業。寫的比一般的雜誌、部落客都好。
    
       近期內參觀了兩場攝影展,分別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歲月/ 照堂:1959-2013影像展」,以及在台北紅館展出的「再見鄧南光攝影經典回顧展」,兩場展覽的主角各以獨特的影像語彙,在光影時空中,為時代留下了深刻的紀錄。
     「歲月/ 照堂:1959-2013影像展」於2013919日至1229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在這次大規模的完整回顧展中,展出400餘件攝影作品,展覽依時間軸的方式呈現攝影家創作風格的轉變,就展品內容規劃六項主題:「少年心影」、「存在告白」、「裝置/塗鴉/原作」、「社會記憶/內心風景」、「數位發聲」與「歲月容顏」。除了包括印樣、未經發表的肖像系列、數位相機及手機拍攝的組構影像系列及8部紀錄片與電視影片外,同時以「展中展」的方式,重現張照堂參與「現代詩畫展」及「不定形展」等深具實驗性的裝置作品;一些攝影原作、繪描、塗鴉、札記、拼貼等;以及主編臺灣攝影家的文稿、書籍等文件與影展海報,完整呈現張照堂在臺灣攝影發展脈絡上的影像美學與成就。
       綜觀整個展覽,可發現人物為題的作品佔了此次展覽的一大篇幅,「人」,一直是張照堂關懷與拍攝的主題,每一位被攝者的臉孔,各自刻畫著不同的生命故事,在快門落下前,這些臉孔注視著攝影師,亦被攝影師注視著;在今日,這些臉孔與觀看者互相注視,逝去時光與當下視覺焦點連成一線。張照堂拍攝的人物與名人肖像,駐留了人物的樣貌與氣韻,無論是鏡頭下青壯年的坦率與不馴,或是老者的滄桑,都透過凝結的光影,無聲陳述了影像中人的生活閱歷與歲月告白,濃厚的敘事張力,彷彿能穿過平面影像,鑿刻在觀者心中。
       除了人物主題外,張照堂隨著人生閱歷不同產生的心境轉化,則透過一系列的風景作品展現,主題各異的場景彷彿人生舞台上的停格畫面,述說著攝影家在生命不同時期的關懷與情感。七零年代張照堂因從事電視臺攝影報導工作,廣泛接觸人群,攝影主題因而從「自我內心」的思索走入對「外在世界」的關照,以鏡頭捕捉庶民生活的情境,此時期所留存的作品,除了讓觀者一窺早年台灣社會的民間樣貌外,也為時代的留下了最真實的紀錄。八零年代中期之後的張照堂,鏡頭逐漸由「社會記憶」轉向「內心風景」,此時期的作品以人偶、塑像、標本等人造風景,謎疑、怪誕的場景及構圖,傳達出生命環境中的隱喻。九零年代後張照堂逐漸遠離喧囂,追尋一種安靜、寬廣的的視野,此時期的影像畫面中常大量的留白,留下許多帶有靜默與迷趣氣氛的作品,任觀者自由想像與玩味,饒富禪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覽中,亦展出了攝影家的塗鴉、札記、拼貼、出版、裝置作品,讓觀者能從鏡頭之外的面向,更加全面地檢視這位攝影家整體的創作脈絡,特別是其影像作品與書寫文字之間,所存在的一種相互交織、映射的緊密關係。生活隨筆的字裡行間留下了攝影家文學式的思考軌跡,亦洩漏了日常裡的奇思異想,這些書寫像是彌補一種攝影藝術無法到達的缺憾,又像是張照堂自問自答的省思。
     在此次質量均豐的展覽作品中,看不到令人驚異炫目的視覺奇觀,也不鉅細靡遺地交代或庸俗或曲折的故事情節,張照堂的影像平凡中有超脫、親切又疏離、荒謬中具有詼諧,體現出攝影家敏銳的觀察、誠摯的理解,以及濃厚的關懷與同理心。除欣賞平面攝影作品外,觀者亦能透過展場中影片、簡介、年表,以及工作室情境等項目的規劃更加了解展覽主角本身,讓展覽跳脫一般攝影展僅有平面作品的展示方式,更趨近一個全面性的人物主題展,在多元化的展品中,我們看見了一個在五十年歲月間,悠遊於光影鏡頭內外的張照堂。
     「再見鄧南光攝影經典回顧展」於20131129日至2014114日於台北紅館舉辦,本名鄧騰輝的鄧南光 (1907-1971),為五零年代備受攝影界尊崇的領導者,與張才、李鳴鵰被譽稱為台灣「攝影三劍客」,為開創台灣攝影風氣的先驅。此次回顧展依鄧南光創作時序將分為五大主題 : 「東瀛寫真1929-1935」、「時代見證1935-1960」、「凝視浪漫1940-1970」、「極小相機 Minox 1950-1965」、「經典Carbon Print碳膜轉印復刻版」,帶領觀者順著攝影家一生的創作歷程,深入了解台灣攝影藝術的發展脈絡。
       尚未步入台北紅館這充滿古意的紅磚建築,便在展場入口處看見一幅手持相機、凝視遠方的攝影家鄧南光立像,彷彿接待導引著觀眾入場,順著影像中人的目光進入展場,也走進攝影家鏡頭裡的世界,開始一場跨越時空的影像之旅。在不大卻形狀方正的展覽空間中,入口正前方的大型板牆以沉靜雅緻的排版設色方式,揭示著展覽主題及展期等基本資訊,視線右方則設置了鄧南光生平年表及相關出版品,提供觀眾對攝影家建立基本的認識外,亦可自由翻閱幾款大型攝影集。
       在無隔間的展場中,參觀動線簡單明瞭,沿著四周展示牆面前行,便可依序完整欣賞這次展覽所規劃的五大主題攝影。在作為序曲的「東瀛寫真1929-1935」區中,一系列1930年代東京街頭隨影,像是電影場景中的定格畫面,表現出開始嘗試輕便小型相機的鄧南光,在新與舊、摩登與傳統下對於異國及時代的觀看。三零年代從日本返台後的鄧南光,開始以鏡頭從事地方鄉鎮農事、廟會節慶等客家地域文化的生活採集,推廣寫實主義的攝影,奠立其街頭速寫式的影像風格,這時期的影像都在「時代見證1935-1960」主題中呈現。而「凝視浪漫1940-1970」主題中,一個個婉約柔美的女性倩影,在快門閃動瞬間被永久保存在鄧南光的鏡頭裡,自然生動的表情與姿態,盡顯脫俗靈光。
    「極小相機 Minox 1950-1965」區的作品,由於是採用間諜機隨意獵攝,因此取景題材及構圖皆充滿奇趣,彷彿意外中捕捉到的畫面,既不矯揉造作又充滿詼諧。最後一個主題區,則展出一般觀眾較為少見的特殊技法系列,選取部分作品,透過碳膜轉印、藍晒法、茶染等古典攝影技法演繹,重現大師經典。這些作品,無論是人物或風景攝影,皆散發出一種幻境式的幽微氣氛,讓這些紀實影像,恍若是夢中飄渺虛幻的場景。 
       鄧南光的影像創作從戰後的社會寫實至於晚年的人物及風景造型,無不反映時代意識所賦予他的創作心境,作品中細緻的生活觀察、忠實的影像呈現、適切的氛圍凝聚、以及無造作的誠懇態度,成為其作品最令人動容之處。鄧南光的精緻影像除了為台灣蛻變的過程留下珍貴的歷史資產外,透過展板文字介紹,可得知鄧南光對於台灣攝影風氣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對本土攝影文化普及影響甚鉅,如今一代大師雖已隨光影逝去,但其誠摯扎實的影像語彙,已永遠留駐在時代篇章裡。 
     「歲月/ 照堂:1959-2013影像展」與「再見鄧南光攝影經典回顧展」,由於展出場地性質的不同,加以空間大小及展品數量的差異,雖同為台灣經典攝影家個人回顧展,卻帶給觀者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與感受。前者規模之大彷若一部史詩鉅片,透過多元的展品選件及規劃,不單只介紹攝影作品,力求從各個面向帶領觀者認識張照堂鏡頭「內」、「外」的世界,實為難得一見的大型回顧展;後者則仿若一部清新雋永的微電影,單純的藉由數量有限的平面攝影作品,搭配簡潔的文字介紹,透過攝影家眼中的點滴風情,和著展場內播放的傳統風琴樂聲,輕柔的為觀者娓娓道來一幕幕時代輪轉間的美麗與哀愁。
       從「歲月/ 照堂:1959-2013影像展」的選件及規劃,可看出策劃單位的用心及深思熟慮,有條不紊的剖析了張照堂的影像美學與創作脈絡,除了展出許多難得一見的作品外,其中「裝置/塗鴉/原作」主題區的設置,更是讓觀眾有機會見到攝影家的其他類型創作與思考面向,也讓向來扁平化的攝影展走向立體,做法值得肯定。此外,除了基本展介外,每一個主題區皆提供詳細中、英文版本的簡介說明,對於引導觀眾了解各個主題有不小的幫助,加上免費的語音導覽裝置、定時導覽服務、以及搭配展覽舉辦的數場演講座談,種種安排都讓此次的大型回顧展更臻豐富完整。(feedback:想必張照堂身邊必定有人有系統地分類整理他的作品。I am not sure there is a single person who could handle an exhibition of such a scale if the artist himself does not have a proper archive/record of his own works.
    「再見鄧南光攝影經典回顧展」與「歲月/ 照堂:1959-2013影像展」比較之下,是個相對小巧的回顧展,雖少了美術館白盒子空間與燈光下營造出的正式感,但在古蹟改建而成的空間展出台灣早年的攝影作品倒也相得益彰,不但無任何違和感,反而兩相結合產生一種復古情懷。加以展出作品尺寸都不大,影像力量因此顯得柔和,給予觀者較為輕鬆的展場氛圍;其中可見兩兩一組或四件一組的作品,則使作品間產生敘事性的聯繫,讓原本形式單一的展品產生另一種趣味。唯一令人覺得有些詫異的,則是「經典Carbon Print碳膜轉印復刻版」區的作品旁都貼上了標價,讓人忽然之間無法理解這是場單純的回顧展抑或是商業販售的展場?除此之外,此展整體而之可說是一場中規中矩且有一定水準的小型回顧展,即使是不認識攝影家鄧南光的觀眾,也能在無壓力的氣氛及環境下,輕鬆自在的欣賞這些攝影創作。
     鄧南光的攝影如同黑白世界裡的彩色人生,紀錄了生命中每一刻的浪漫與落寞;張照堂秉持著「隨時走路,即時在場」的精神,持續不停的觀察思考、捕捉瞬間。逝去的時光難再追尋,還好有鏡頭能留住影像,透過兩場回顧展,我們看見了兩個不同時代的攝影家,各以獨具視野的藝術創作,反映了時代的脈動,也為歲月留下了不滅的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