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研二期末報告分享

各位,多數同學對於台博「遇見大未來」展的展示設計評論,均已接近如火純青的地步。不過,對於策展主題規劃的討論比較少。可能是由於大家對於科學教育、環保教育、或是環境這個議題比較陌生所致。以下分享兩篇處理方式不同的作業,請大家參考。

之一 


overall comment: 顯然是個經過相當程度的思考而來的作業。

楔子

國立台灣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館)於二一二年四月三日起推出為期約半年的「遇見大未來-地球環境變遷特展」。台博館官方網站的展覽簡介頁面指出:『以虛擬實境、情境體驗、文化創意等方式呈現出「給活在現代的你城市獵人的足跡」、「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三大主軸方向,期望以過去人類文明的歷程為借鏡,思考目前地球遭遇的問題,進而掌握未來可能演變的趨勢,引導民眾以樂觀進取的態度面對「未來世界」』。(1)


給活在現代的你城市獵人的足跡

本區以各種形形色色的動植物的標本或模型,搭配各項小型展示單元所組成,闡釋地球生態圈的諸多特性,以及人類文明對其造成的影響。展示的單元有:「地球樹屋」、「生物適應」、「生命的起源」(自寒武紀到現代的地質學分類年表)、「生態系服務」、「生活智庫」、「蓋婭假說」、「崩潰的文明」、「失控的地球」、「地球的極限」等諸多子[CC1] 

無聲的抗議-作為環境代言人的標本

進入展場一映入眼簾的即是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的骨骼、剝製標本或模型,成群地散落於數個流線型的展示區之中。這些動植物的選件似乎是以容易辨認、視覺效果、代表性來考量,所以可以看到包含犀牛、北極熊、企鵝、黑熊、藍腹鷴等等一般人叫得出名字,似乎較為「經典」的物種。整體氛圍有如來到一個小型的、「精選版本」的動物園。(而就實質面而言,這些標本有許多件正是借自台北市立動物園。)

然而這些標本並不同於動物園以動物自身為展示與知識主體的形式,而是用以呈現「地球環境」此一整體的概念[CC2] 。在此這些萬物以僅存的名字標籤,幻化成地球生態的代言人,配合著周遭的各個展示小單元,似乎正在對觀者即人類以及其發展的文明,發出身為被迫害者的無聲的抗議。各個子題分別闡述環境生態學、人類學、生物學、環境資源學等不同領域的概念,呼應當今風行的研究課題與時事,篇幅簡要而尚稱直白,觀眾應不難理解。然而此展區卻隱然以「二元對立」的觀點來看待「文明-自然」、「人類-其他生物」等相互關係,強調人類應該「自省」犯下的過錯,並正視現在正發生的種種事態,佐以消失的古代文明、生物大滅絕、各種極端氣候異常與災害事件等為證,企圖除去傳統八股的說教味道,以較為強烈的方式,引發觀眾對於環境議題的思考。



「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與「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

展覽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別為「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與「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前者以「地球暖化」(Global warming)為主題,描述相關的科學量測方法(為地球把脈--冰層測量、樹層年輪測量、湖泊及海洋沉積物測量、基林曲線等)、末日警鐘、生物大逃亡、美食大風吹、氣候金絲雀物種等子題。而後者提示出目前有志之士對於地球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實際策略規劃,並列舉國內外諸多大大小小的案例,最後以觀眾個人層次的自身覺醒與實際行動的重要性為總結。


全然妖魔化的全球暖化?

此區延續第一展區的調性,企圖以各種科學性的工具強調全球暖化的真實性與嚴重性質。然而此環境議題的探討,實際上近幾年以來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正反面不同的聲音(2),展覽文本因為論述立場的需要,呈現相當程度的主流論述的觀點尚稱無可厚非,但若同樣以強烈的語氣敘述(例如:「不安的曲線」,為基林曲線該小區的標題),加以情境式的展場設計方式,似乎有過於武斷判定這個處於進行式尚無法蓋棺論定,且具高度複雜性概念的嫌疑[CC3] !?

但單就這些測量方法論的知識,以及實際發生的環境變化現象而言,展覽的介紹還是有其意義。這些一般觀眾較不感興趣,且略顯艱澀的地球科學/生物學概念,透過各種互動裝置以精采的聲光效果呈現,應能讓觀眾留下相當程度的印象。

來到最後一區,似乎不若前二區來的具有創意。此區列舉許多作為範例的大大小小不同的環保/生態行動,例如:全民認養森林活動、社區的生態調查與社造行動、創新的都市發展與建築居住方案、乾淨能源的開發與運用等。並在最後提示觀眾做為個人的能動性,以各種社交媒體獲得觀眾當下的反饋(立可拍照片留言牆、QR Code貼紙照相機、互動音樂牆)來做為展覽的結束。

結論-非典型的「環保」展覽

初聞此展覽,還擔心會落入台灣於舉行環保議題相關展覽時的窠臼,即呈現一種知識論的、學者性的觀點,常有一種教條式的生硬感油然而生。但此展的確有達到其宣稱的「以虛擬實境、情境體驗、文化創意等方式」呈現許多關於「環境未來」的想像,並以適當的篇幅和難易度、活潑生動的展示設計介紹來自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名詞。就筆者現場觀察,許多家庭觀眾來參觀此展覽,父母親大多能輕鬆地向孩子介紹展覽的內容,並有不錯的參觀經驗(展示生動的眾多動植物大軍們也加了不少分!),為展覽的可取之創新。

然而如前述,環境生態議題的複雜性實非一言可概括之,如此一廂情願地將人類塑造成罪人,須向地球「懺悔」方能獲得生存的救贖的故事線,難道毫無偏頗之處?(甚至還可說是有點「宗教狂熱」式的倡議!)即使以炫麗的聲光外衣包裝,亦不能掩飾館方沒有做到告知或引導觀眾探討不同意見,或更進一步讓觀眾自行獨立思考的缺漏[CC4] 


----
1:http://www.ntm.gov.tw/tw/exhibition/exhibition_d.aspx?d=110&no=25 (寫論文的時候,要照標準書目格式引用網路資訊)



 [CC1]所以呢?你認為這樣的分類好嗎?

 [CC2]這個以標本代表地球環境整體的idea是否清楚地呈現?

 [CC3]這個論點雖然很好;但是,從展覽策劃的角度而言,如果今日的目的是(對環境、環保議題認識有限的觀眾)介紹環保的觀念、一般性環保教育的話,加上「反方說法」,是否增加confusion?在西方的context中,是環保已經被重視到相當的程度之後,出現懷疑論/反對論。可以再思考一下。也許設計上,要留一點(--不論是實質的或是思考的--)空間

 [CC4]教條式的知識傳遞,instrumentlism,的確是台灣教育的問題。台灣的博物館在社會參與上,雖然有民主化的趨勢,但是在知識傳遞上,基本上還是走傳統路線。




之二

A good review.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舉辦的「遇見大未來」展覽於201243日展至1014日,在臺博館一樓兩側展廳展出,以地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為主題,將展覽脈絡分為「給活在現代的你城市獵人的足跡」、「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三大階段,帶領民眾一步步了解環境保育的問題,並嘗試在最後給予民眾正向的思考,將觀展所得應用於自身生活。由於這次的展覽也在臺博館一樓舉辦,展區也分為兩個部分,一開始先以臺博大廳右側的「給活在現代的你城市獵人的足跡」為起始,再繞回大廳前往左側參觀「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與「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兩部分,而展廳的長廊也有環境保育相關的展板與裝飾。經常前往臺博館參觀展覽的民眾或許很清楚展覽動線,但若是初來乍到的新觀眾可能一時不知該如何前進。

    在「給活在現代的你城市獵人的足跡」部分,展覽內容以地球環境介紹、生態系統、生物適應、當今生活中對於地球資源的應用等主題展示。一進展廳便可看到展廳中央顯眼的標本展示櫃(圖一),馬上吸引民眾的目光,而四周圍繞各小主題衛星站,民眾可一一前往一探究竟。標本櫃內容與周邊小主題關聯性不深,沒有明確指出動植物標本們在環境中扮演的腳色或情況,也沒有對各動物作深入的介紹,僅以文物標籤形式寫出各動物的學名與標本出處等[CC1] 。不過標本展示櫃有氣氛製造的效果,除了吸引民眾目光,也帶有呼應展場四周環境保育議題的意味,民眾在各小主題吸收關於自然界資源或環境議題的知識後,回過頭即可看到展櫃中的動植物標本,或許更能思考關於人類與自然界共存共榮的問題。標本展示櫃在此確實加強了了整體展場設計的效果,而接下來的幾個展間也採用相同的展廳配置,用標本展示櫃與周邊小主題互相搭配的方式展現。
   
    在此展廳後半段出現一些動手操作的互動裝置,像是關於地球負荷程度的部分,採用模型與槓桿原理給予民眾操作,雖然模型不甚精緻,但方式簡單易操作,教學效果不錯。在古文明的借鏡部分,採用立體書形式介紹馬雅文明與復活節島文明滅亡的事實,雖然立體書形式可愛又吸引人,看似為小朋友設計展覽方式,但是旁邊的說明文字在內容與配置上顯然是給大人閱讀,椅子高度也不適合小朋友坐,因此不太了解此書做成立體書目的,可能只是單純增加參觀趣味的手法(圖二)。在立體書隔壁,有一桌臺螢幕與話筒,民眾可點選螢幕撥放並用話筒聽影片內容,讓人疑惑的是既然只是聽聲音何不用耳機即可,話筒是否比較適合用在可以對話的情形?另外就是話筒的電話線太短導致民眾無法順利聽到聲音,而必須配合話筒稍微彎腰,在設計上有失考慮(圖三)
    在展廳的最後部分,設置了大區塊的影片觀賞區(圖四),播放《亞祖・貝彤的空中日記》,為法國攝影家亞祖・貝彤在空間所見的地球景致,呼籲民眾重視地球環境保育。放映區位置寬大,加上臺博的參觀人數本來就不多,因此環境舒適,也不會有座位不夠的情形,只是影片片長約一個小時,一般參觀民眾可能無法將影片完整觀賞結束。




    在「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部分,用「為地球把脈」為開頭,介紹當今環境科學家用來偵測環境在過去、現在情況的方法,展場也是以小主題分散方式展現(圖五),並搭配操作式展示方式,除了增加參觀趣味,也呼應「為地球把脈」的標題。操作式的展示包括觀看顯微鏡底下的孢子、湖底沉積層、樹木年輪、冰層中的二樣化碳濃度、生態系連動性、分析動植物生長階段變異等(圖六),唯其中一個互動性裝置故障,甚為可惜。另外,此區也包含一個標本展示櫃,並且此展示櫃有直接配合到其中一小主題「氣候金絲雀」,展出幾種因氣候暖化而可能導致絕種的動物,並且在整題氣氛也達到顯著的裝飾效果。
    在展版的文字解說上,除了敘述性的說明,也採用問句語氣或假設語氣(圖七),從提問中促進觀眾的思考,或給予觀眾一個未來的想像,讓民眾有更深刻的體悟,再加上主題與民眾的生活與全人類的未來有很直接的關聯性,產生的效果更為顯著[CC2] 




    第三區塊「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以人類對維護地球環境所作的努力為主題,介紹了許多關於環境保育的國際會議、法案、政府的措施等等,此區為一般的展版介紹,且因為內容關係而顯得有些無趣。另外則是以居民為自身家園所做的努力為主題,如日本埼玉縣設立的「豆豆龍的森林」等,搭配影片作簡單性的介紹。另一部分則為大型的互動式遊戲,設置大塊區的體感遊戲區域,民眾可以搭配音樂舞蹈,螢幕上即會出現民眾的影子一同舞蹈,創造和諧的音樂,寄予對未來世界的想望(圖八)。此遊戲趣味性十足,一次可容納六人左右,適合許多人同樂,在靜態的參觀展覽後運動運動身體也是有助身心健康的方式,只是與環境保育主題的關聯性也不高,比較屬於氛圍製造的遊戲,試圖為參觀經驗提供一個美好、願景式的結局。[CC3] 而在出口旁設有一小區塊為大頭貼機,並提供多種QR code小卡,小卡上有各種節能減碳的生活發想圖案,只要將小卡放到大頭貼機器上的感應區,即可看到小卡解說,並提供大頭貼照相,與小卡圖案合成,供民眾傳至自己的電子信箱留作紀念(圖九)。此大頭貼設計大受民眾歡迎,小卡的圖案設計別緻、討人喜歡,能夠有紀念照片也是許多民眾喜歡的方式,可惜的是大頭貼機器僅能將照片寄到電子信箱,不能直接發布到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群網站,不然的話宣傳效益更大,而小卡上的節能減碳小發想也可以藉此傳播出去。

    這次在遇見大未來」中,雖有分「給活在現代的你城市獵人的足跡」、「給追求真相的你暖化的實驗」、「給走向未來的你未來的腳本」三大階段,但各階段的小主題中,沒有一定脈絡,不像歷史類的文物展示通常以時間序列為主,「遇見大未來」為科學教育類的展覽,主題也與當今生活有關,因此在展覽內容的故事性不強,而且探討各個環境保育相關議題為主,而因為各小主題之間的因果關係不強,民眾可以自由選擇觀看的主題,自由性與彈性較高[CC4] 。在各小主題的標題上,採用圓角矩形的燈箱來表示,像許多小站牌散佈於展場內,而展示內容的臺面也多以圓形或弧形的設計,自成一小小區塊,各主題清楚明瞭、設計簡單,民眾自然而然知道該如何進行參觀(圖十)。另外,此展覽中也有許多問答式的展示內容,因此使用許多手翻式或小書式的展示手法(圖十一),吸引民眾去翻閱,只是可能金費問題,在翻閱方式的設計上顯得很陽春,質感上不夠細緻,似乎是折衷處理的模樣,不過還是有達到讓民眾翻閱的效果。在標本的解說標籤部分,是將標本的影子與動物名稱印在半透明貼紙上,再將貼紙貼在標本展示櫃上的方式展現,由於標籤沒有直接跟標本本身連結,有些動物的影子又難以辨認,因此民眾不一定能將標籤上的動物名與標本連結在一起(圖十二),而標本展示櫃旁掛有動物的照片集(圖十三),但無任何解釋,因此不太明瞭照片集的用意為何,但就如前述所提到此展覽中標本展示櫃的功能或許以氣氛製造為主,也避免過多相關性不高的資訊給予民眾負擔。





不斷拉近與民眾關係的闡述方式,使民眾看展時不需花太多力氣去吸收艱深的知識,卻能在展場中有許多感觸,進而重視環境保育的議題,落實到日常生活中[CC5] 。而這次展覽內容的大脈絡是先介紹許多環境資源的相關議題,進而介紹現今科學家如何探究環境情況和預測未來情形,最後則以正向與希望的氛圍鼓勵民眾加入捍衛環境保育的行列,此三階段分別以紅、藍、綠三色作為展場基調,以區別主題,此種展示手法也在臺博館之前舉辦的「人類學家的足跡」展覽中使用,均是以三階段的手法先提供知識,接著讓民眾參與思考,最後以互動作結,顯然已成為臺博館愛用的手法之一。此種漸進式的參觀規劃有引人入勝的效果,讓民眾在參觀途中可以一步步轉換思考模式與心情,讓展覽不至於顯得冗長無趣,而這樣的轉換或許也有助於民眾吸收資訊,靈活民眾的腦袋。就參觀經驗而言,我認為「遇見大未來」展很適合一般大眾參觀,不需要有學術性背景也可以有很多收穫,展示內容簡單、明瞭、好玩、深刻[CC6] ,符合博物館教育的目的,也符合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形象(which is what?),希望有更多民眾能知道此展並前往參觀[CC7] 


 [CC1]A good point.

 [CC2]A good point.

 [CC3]A good point. But do you mean 這個遊戲有「願景式的結局」的效果?

 [CC4]A good point.

 [CC5]This sentence is far too long. What do u try to say?
Try to separate it into several sentences and make your ideas clear.

 [CC6]深刻相較簡單明瞭好玩,是個比較麻煩的形容詞。一般人真的有深刻的感覺嗎?

 [CC7]最後一段顯然有很重要的訊息,但是給人一種想要趕快結束的感覺。